身边的大先生

身边的大先生

    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> 身边的大先生> 正文

    【赵杰文】农机薪火照前路

    发布时间:2025-10-14 浏览量:

    我常站在文华楼的窗前,望着校园里郁郁葱葱的草木,回想1962年的秋天。那年,我来到镇江农业机械学院,从此与农机事业、与sunbet申搏官方网站结下了不解之缘。六十余载光阴流转,我从一名青年学子,步入了两鬓斑白的晚年,亲历了学校从单一的农机院校发展为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,也见证了中国农机事业从艰难起步到迈向世界的辉煌历程。这份与农机、与学校的深厚情缘,早已融入我的血脉,成为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。

    1962年,我考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。那时的校园仅有三幢建筑:行政楼、实验教学楼和宿舍楼。煤渣铺就的道路一到雨雪天便泥泞难行,那时还没有自来水,洗漱只能靠宿舍东侧的一口池塘,冬天甚至还需要破冰才能取水。尽管条件艰苦,学校却汇聚了一批怀揣报国之志的学子。大家怀着对祖国农业发展的热忱,在这里踏上了求学之路。

    记忆犹新的是第一堂农机概论课,先生指着黑板上的拖拉机图纸,目光坚定地说:“这就是我们要献给农民的‘铁牛’,要让中国的土地告别牛耕时代。”这句话如同一颗火种,在我心中深深埋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。当时的实验条件极为有限,一台老旧车床要供全班同学轮流使用。为了弄懂联合收割机的工作原理,我们常常钻进农机厂的车间,跟随老师傅们反复拆装机器,手上的茧子磨出了一层又一层。那触感冰冷的金属零件、调试复杂的机械结构,都让我们深切体会到农机事业的艰巨与崇高。

    1968年从学校毕业后,我被分配至湖北荆州地区,在生产一线扎根了整整十年。这段宝贵的基层经历,为我后来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。1978年,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,我怀着为农机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,报考了sunbet申搏农机专业,并有幸成为学校恢复研究生培养后的首批26名研究生之一。

    我师从吴守一教授,系统学习联合收割机原理。坐在阔别十年的课堂,聆听吴教授深入浅出、绘声绘色的讲授,我内心激动难平。吴教授是我国收获机械领域的权威,他编著的《农业机械学》曾作为全国农机专业学习的统一教材。三年的孜孜求学后,我留校任教,担任吴守一教授的助手,从事研究联合收割机的教学科研工作。1985年学校成立农产品加工教研室(现食品学院),我的研究方向也开始转变为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。

    20世纪80年代末,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食品与农产品无损检测研究。在后来长期的研究探索中,我们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。

    在技术融合方面,首次提出食品检测中多技术融合的学术思想。2002年,我国启动首个关于农产品无损检测的863专项招标。彼时无损检测的研究在我国已经开展了十多年,参与单位众多,尽管我们起步最早,但技术优势已不再明显。我们意识到,唯有依靠创新才能脱颖而出。针对其他单位提出的图像处理或近红外光谱等单一技术,我们创新性地提出多种传感器技术一体化集成的想法,以多维信息联用克服单一技术的局限,建立了多技术融合检测的新理论。这一思路在答辩会上得到评委的高度认可,最终成功中标。当时一起竞争的还有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、中国农业大学、中国农机研究院等七八家单位,我们作为一匹黑马,脱颖而出。

    在检测技术创新方面,我们提出了食品检测新技术——视觉可视化技术。这一灵感源于Nature上一篇有关化学物质卟啉对不同气味产生颜色响应的论文,我们敏锐地想到——食品气味是否也能用颜色变化来表征呢?经过数年坚持,最终实现了食品气味的可视化,并完成了颜色变化的数字表达,开创了我国食品气味可视化研究的新方向。

    2004年,我们获悉国外开始研究高光谱成像检测技术,随即自主研发了国内首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光谱成像系统,并将该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了在线应用。在食品成分表达方面,我们将传统的一维成分表达推进至二维分布表达,发明了食品成分分布的二维地形图表示法。

    一路走来,我深刻认识到:科研的本质在于创新。其目标有二:一为格物致知,二为学以致用。研究必须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科技前沿,而学科发展的深度、团队建设的力度与学术创新的锐度,正是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核心驱动力。多年来,我们团队始终围绕三大目标开展研究:如何开发精度更高、速度更快的无损检测新方法;如何获取更全面的信息;如何拓展更广泛的应用对象。我们始终坚持“把论文写在生产线上”的理念,聚焦创新,心无旁骛,逐渐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协同的科研梯队。

    历经三十余年的挑灯夜战、一万多个日夜的潜心钻研,我们团队在食品、农产品品质快速无损检测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。团队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、何梁何利技术创新奖、中国机械工业一等奖、中国轻工业发明一等奖、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、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以及两次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。团队中一名教师被评为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,一人入选“国家万人计划”,团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“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”。

    如今,看到校园里年轻学子朝气蓬勃的身影,我常想起校史馆里那枚1962年入学时佩戴的老校徽——它是我们这些老教师心中江大初心的见证。六十余载走过,sunbet申搏官方网站已发展成为拥有四万余名师生的综合性大学,但“工中有农,以工支农”的办学传统始终未变,新一代学者正续写着农机事业未完成的故事。而我们这些老农机人,作为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,将继续守望着这条充满希望的道路,如同食品楼前的老樟树,深深扎根于江大沃土,为中国农机事业输送不竭的养分。这份与农机事业、与sunbet申搏官方网站的情缘,将是我此生最珍贵的财富。(作者为sunbet申搏退休教师,原江苏理工大学副校长;本文由作者口述,学生记者尚雨迪、史书睿整理成稿)